找到相关内容74篇,用时6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胎儿生命权之伦理观──佛教和天主教与科技之比较研究

    。台北:佛光。  星云大师(2001),〈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〉,《普门学报》第一期。P3-56。  星云大师(2001),〈生死泰然〉《迷悟之间(一)》。台北:香海文化。  孙效智(1999),...

    朱凯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15763195.html
  • 释达观著:随缘自在 第三章

    而是一种人生态度,故不因贫而不笑,不因富而乐欢,苦与乐皆在迷悟之间!  《禅家自静》  禅家能自静,住处是深山,  门外事虽扰,坐中人亦闲。  真净禅师  看“禅诗”请你不要看表面性,若只看一个角度,那...  蜗牛角上争何事?石火光中寄此身,  随富随贫且欢乐,不开口笑是痴人。  白居易  “蜗牛角上争何事”,此句言事。蜗牛喻人,寄生天地之间,实为渺小而微不足道,却为了一点利益,彼此争执不休,如同蜗牛头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5363702.html
  • 《坛经》初探

    ,“众生”(“凡夫”)与“佛”之间,并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,关键在于“迷”与“悟”。而迷悟之间的转化在时间上是非常短暂的,往往就在一念之间,刹那之间。他说:  不悟,即佛是众生,一念悟时,众生是佛。...否定了偶像崇拜,强调了人性的自由自在。慧能“即心即佛”的佛性论,承认众生自心是佛,从而缩短了众生与佛之间的距离,致使佛性与人性合二为一,为以后的佛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。  二、明心见性、顿悟成佛  ...

    吴 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1563973.html
  • 重返六祖禅

    于自心,令自本性常起正见,烦恼尘劳众生,当时尽悟。”  禅宗认为,一切众生本来具有认同自身清净本性的智慧或觉性。因此,修证从根本上来讲,是一种自修自证,而不借外修外证。只在有情众生自己的迷悟之间,解脱...道德权威和政治参与之间保持一种平衡,这实际上也是宗教人间化和神圣性之间的平衡。  宗教不要过多的涉政,不能要求宗教趋亦附的不断作政治表态,当然,宗教在教言教,也不要对政务说三道四,这些都不利于宗教塑造...

    姚南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3565070.html
  • 慧能思想初探

    重要的宗教实践方法。这种方法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点,使人心成为吞吐宇宙、涵盖乾坤的神灵。  在慧能看来,“众生”(“凡夫”)与“佛”之间,并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,关键在“迷”与“悟”。而迷悟之间的...去见自己的本性,就永远见不到佛,因为身外无佛。慧能这种身外无佛、心就是佛的观点,突出了自我意识,强调个性的自由自在,反对偶像崇拜。慧能的这种“即心即佛”的命题,承认众生自心是佛,从而缩短了众生与佛之间...

    吴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13269303.html
  • 九华山佛教传播中心与文化特质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

    偶像、不脱离世间,认为佛与众生的区别只在迷悟之间,一念迷时即众生,一念时悟即佛。禅宗是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意识和自信精神的佛教宗派,它主张不靠他力、全赖自力获得人生的解脱和觉悟。与此不同,净土宗是一个依靠他...他的门下,他们在这里既修禅功,又传禅法,从而使九华山的禅学颇为兴盛。同一道场,同时弘扬两种法门,那么这两种法门之间的融合便不可避免。而禅净两种法门之间本身又有相似之处,如都注重禅修,都不注重文字著述,...

    李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13869310.html
  • 佛教信徒濒死经验之研究-以嘉义四位信徒为例

    佛教》。台北:佛光。Pp171-172   释星云(1999)。《第十三课生死》《佛光教科书之九.佛教问题探讨》。台北:佛光。Pp133-140   释星云(2001)。《生死泰然》《迷悟之间(一)...

    吴琦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3781373.html
  • 论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

    ”(“凡夫”)与“佛”之间,并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,关键在于“迷”与“悟”。而迷悟之间的转化在时间上是非常短暂的,往往就在一念之间,刹那之间。他说:   不悟,即佛是众生,一念悟时,众生是佛。   ...佛性论,承认众生自心是佛,从而缩短了众生与佛之间的距离,致使佛性与人性合二为一,为以后的佛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。   三、明心见性 顿悟成佛   既然佛性就是人性,为什么会有佛与众生的区别呢?六祖...

    吴 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2951575.html
  • 禅宗对佛教人文精神的张扬

    同时也强调了一切众生本来具有认同自身清净本性的智慧或觉性。因此,修证从根本上来讲,是一种自修自证,而不借外修外证。只在有情众生自己的迷悟之间,解脱只在觉悟自身本来清净的本性。   从修证的角度讲,&...

    楼宇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52359469.html
  • 生命历程作为宗教经验——一个禅修者的自我叙说探究

    架构98  第二节 观照:迷悟之间102  壹、禅修作为醒觉道上的敲门砖102  贰、幽微的灵性逃避104  参、前门拒狼、后门进虎的修学历程107  肆、禅修与心理治疗109  伍、小结111  第...

    蔡丽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5962520.html